龍州小連城
10118views
龍州地處祖國南疆要塞,有184公里的中越邊境線。邊境線上有許多古營壘、古炮臺、古戰(zhàn)場,在距龍州城西邊10里處的將山上,有一條“灰色長龍”,蜿蜓伸展在座座峰巒之間,綿延數(shù)十里,相連一體,這便是有名的古炮臺群——小連城。
小連城為清末廣西提督、抗法將領蘇元春所建。中法戰(zhàn)爭后,為更好防御外敵入侵,他“取連城要塞,屯兵積糧”,在山巔筑左、中、右三座炮臺,并修建兵房和道路,左可阻擋鎮(zhèn)南關孔道,右可控制水口關隘口,與下凍、水口炮臺連成一體,氣勢雄偉壯觀。山腰的石窟寺廟——龍云洞內(nèi)建有保元宮,是蘇元春的指揮部,洞中依洞設景,別有天地。山的南麓建有光祿寺和極恩亭。西麓的小壘城用石灰?guī)r料石砌成長墻,與山巔的炮臺相連,氣勢恢宏,不愧為“南疆長城”。東麓群峰環(huán)抱,形似“山肚”,是蘇元春的營盤。相傳蘇元春為解決軍隊的飲水問題,曾宴請當?shù)匕傩罩更c水源,有一位不速之客自帶筷子赴宴,態(tài)度非常高傲,蘇元春以禮相待,殷切懇求,終于靠他找到了泉眼,穩(wěn)定了軍心。
小連緘,又名將山炮臺,位于龍州縣彬橋鄉(xiāng),距縣城龍州鎮(zhèn)3公里。其山脈綿長,最高海拔310米,占地1.4平方公里。清光緒12年(公元1886年),為抗法名將、廣西提督兼對汛督辦蘇元春為抵御法國軍隊入侵所建,時為桂越千里邊防線上的指揮中樞兼提督行轅。依山勢共筑有炮臺十五座,裝備德國克魯伯大炮,扼守龍州的水陸門戶,是一處重要的國防要塞,有“南疆長城”之稱。
小連城景區(qū)由保元宮和炮臺群組成。保元宮建于主峰南山腰一天然大溶洞內(nèi),是蘇元春聚將談兵,筵賓宴樂,鎮(zhèn)邊居停的洞天福地。在洞口可俯視四周百里美景,洞內(nèi)上閣下廳,雕龍刻風,筑有太乙門、報恩亭等亭臺樓閣,有“天闕”、”玉闕”、九龍壁、麒麟壁、九龍?zhí)?、演武臺等建筑,特別是一幅九龍壁,為當時故宮外中國獨有,山下有石砌寬直通洞口。整個保元宮規(guī)模宏大,造型精巧,金碧輝煌,儼然一座帝王行宮,云間仙閣,它亦是蘇元春被充軍新疆的“罪證”之一。
炮臺群沿山峰修建布置,炮臺間有城墻相連環(huán)護,舉目但見炮臺林立+炮眼森然,宛如龍盤虎踞,仿似銅墻鐵壁,整個炮臺群錦延十數(shù)里,建有兵房、彈藥庫等設施,其主炮臺“鎮(zhèn)龍炮臺”主炮座占地就達2000平方米。其它支援設施還有建于山下的小壘城、軍械局、兵營、軍墾田等,氣勢恢宏,是當時我區(qū)最大的軍事要塞,令法國侵略者不敢越雷池半步,使法國當局放棄了在中越邊境龍州段向我國進攻的圖謀。
小連城自民國前期便成為一個旅游勝地,留有為數(shù)眾多的摩巖石刻,由于自然破損和"文革”期間的破壞,已顯得破敗,1981年8月被定為自治區(qū)級文物保護單位,1964年進行了初步維修,1997年再次進行了局部維修。中央電視臺曾四度到小連城拍攝,“神州風采”“華夏一絕”節(jié)目作了專題介紹。小連城現(xiàn)已作為龍州縣的龍頭景區(qū),具備了規(guī)模接待能力。
小連城是清朝晚期廣西提督、抗法名將蘇元春為抵御外夷入侵、保衛(wèi)邊疆安定而修建的軍事防御工事。
1885年中法戰(zhàn)爭以后,蘇元春擔任廣西提督兼廣西全邊對訊督辦。從1886年起,蘇元春招募2萬余兵勇,用14年時間,在以龍州及憑祥為中心的千里中越邊境上,據(jù)109處隘口,守64道關卡,筑炮臺130余座,并在一些重要的關隘及附近的炮臺之間,用壘石連接起來,形成“連城”。龍州的“小連城”和憑祥的“大連城”全長27公里,有“南疆小長城”之稱。
小連城東南面山腰的龍元洞內(nèi),有蘇元春修建的保元宮。龍元洞分上下兩層,平面面積845平方米,洞頂高度約40米。該巖洞高寬亮巧,勝景天成,建有“龍元洞”、“保元宮”兩座牌樓、“玉闕”、“天闕”兩座雕龍刻鳳的大牌坊,并設有經(jīng)堂、神龕、金階、寶座、照壁繪畫(九龍出水壁畫及鯉魚跳龍門)等建筑及詩詞歌賦、褒詞吉句等數(shù)十幅摩崖題刻,還有一座磚木結(jié)構的二層樓房。這些建筑規(guī)模雄偉龐大,工藝精致,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。保元宮建成后,蘇元春常在這里聚將談兵,或筵賓宴樂,作為鎮(zhèn)邊居停的“洞天福地”。
1981年,小連城被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